殡葬公共服务平台
您的位置:
返回
新闻
鄂州市启动千元办丧试点工作
针对当前存在的群众治丧负担重问题,市殡葬服务中心坚持“小切口、实举措、准发力”,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启动千元办丧试点工作,首批在鄂城区古楼街道考棚社区推出“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千元就能办丧事”惠民服务,有效减轻群众丧事负担,持续增强治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在接到家属的治丧电话后,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30分钟内到达现场,可免费提供服务咨询、遗体下榻、策划理丧事项等业务,包含遗体穿衣化妆、抬灵、接运、火化及骨灰盒等最低花费1000元即可办理完成,真正做到为民所想、替民解忧、殡葬惠民,让治丧省事,省心,省钱!此项“千元办丧”惠民服务,将惠及考棚社区4000余户8000余居民。 据悉,市殡葬服务中心此次推出的“千元办丧”试点将逐步向主城区各街办推广,直至覆盖中心城区所有社区。
2023-09-19 00:00
第二届“杭州民政工匠”新鲜出炉
为进一步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强“杭州民政工匠”品牌,培育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优、技艺精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杭州市民政局机关工会组织开展了第二届“杭州民政工匠”认定工作。通过推荐上报、评审和公示,经局党组研究决定,认定丁洪、王国强、占国晶、周望 、周晓红、项慧玲 、徐芙蓉等7名同志为第二届“杭州民政工匠”。器物有形,匠心无界。第二届“杭州民政工匠”既有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在为老服务一线的技能带头人,也有默默奉献在殡葬行业的灵魂摆渡人,还有活跃在推拿医疗领域的按摩医师,是杭州民政无数默默耕耘者、创作者、奉献者的代表和缩影,也是彰显劳动者价值和民政文化内涵的一张张亮丽名片。他们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用劳动创造幸福、以奋斗诠释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不断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民政样板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3-09-14 00:00
殡葬惠民 生命教育润人心
现在,各地殡葬机构不断创新服务形式,细化便民惠民举措。但是,在保障健康、安全、文明祭扫的同时,仍出现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不和谐声音。近日,本刊就如何履职殡葬民生兜底保障,倡导移风易俗,弘扬生命文化、殡葬优秀传统文化,消除不和谐声音,邀请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殡葬企业领导人、殡葬专业教育者等,结合工作实际和研究侧重点谈观点、话发展。访谈嘉宾:潘红春:山东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康立斌:河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一级主任科员梅 春:浙江省海盐县民政局局长徐晓玲: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计生: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陈 平: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终极关怀执行官问题一:针对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殡葬领域问题,为缓解殡葬资源供需矛盾、规范殡葬服务市场,贵地区采取了哪些实际举措?潘红春:山东省按照民政部等部委部署要求,依托全省违建墓地整治成果巩固提升行动工作专班,建立领导机制,组织召开全省殡葬业价格秩序、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经营专项整治视频会议,联合7部门印发了专项整治方案。自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全省共整治墓地价格违法违规2起、违法违规殡仪馆2个、违法违规殡葬服务中介78家、医院太平间17家、非法接运遗体车辆46辆、未批擅建安葬设施4处、违法违规建设经营公益性安葬设施11处,完善公益性安葬设施审批手续377处。目前,正在开展殡葬服务机构、殡葬用品生产经营单位“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筹备开展全省殡仪馆管理服务提升行动,并对前期排查的殡葬领域风险点进行“回头看”,确保整治有效。康立斌:河北省在中央有关部署基础上,对经营性公墓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全省共整治各类问题7110个,取得较好整治效果。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专项整治成果,紧盯挂账问题整改,督促相关县(市、区)压实属地责任,完善细化整改方案,限期妥善解决。对土地手续不齐全、经论证拟纳入河北省殡葬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的安葬设施,待规划出台后,督促尽快完善建设用地手续;对不能纳入规划的违法违规安葬设施,责令停止经营;对已安葬的墓穴做好维护,待合同期满后,不再续约,按规定恢复土地原貌。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殡葬业价格秩序、安葬设施建设经营专项整治工作“回头看”,坚决防止前清后乱、虚假整改。梅春:一方面,海盐县推动惠民殡葬政策落地,自2021年9月实施《海盐县惠民殡葬实施办法》以来,已将面向全县辖区内所有居民提供的7项免费殡葬基本服务增加到了10项,而且对重点救助及部分优抚对象服务项目从原来的9项增加到11项,还对惠民殡葬对象免费提供骨灰盒等,实现群众不花钱就可享受殡仪服务,同时出台了《推动家宴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另一方面,我们加快殡葬领域数字化改革破题,在嘉兴市“身后一件事”联办平台的基础上,海盐县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群众身后一件事涉财事项数字化联办工作的通知》,实现涉财事项闭环运转。问题二:如何看待“高价墓地”“收费不规范”这一现象?为做好殡葬服务保障和监管,政府、市场、社会应各自承担哪些责任?王计生:每一项社会公共服务都是一体多面的事业,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指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本殡葬服务作为人民必需的公共服务之一,同样需要政府引领、有效市场供给、有力法治保障、有序社会参与。在绿色环境营造、生态产品研发、生者哀伤辅导、公益奉献行动、社会生命教育、数智科技融合等领域,福寿园一直不遗余力,将社会公益组织建成联结民生的“桥梁”,持续投入公益殡葬事业、加倍发挥关爱特殊群体的公益辐射效应,使运营慎终如始保持公益初心。潘红春:高价墓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地区安葬设施有效供给不足。近年来,国家收紧了经营性公墓审批,城市公益性安葬(放)设施相对滞后,造成城市居民去世后可选择的安葬设施较少。建议加大投入,推进城市公益性安放设施建设,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审批一批经营性公墓,满足群众个性化安葬需求。康立斌:高价墓地、乱收费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不足,二是政府监管不到位。具体来说,地方财政有限,需要做的社会兜底工作很多,对建设公益性安葬设施积极性不高;民政法规政策滞后,现有的《殡葬管理条例》已严重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基层执法缺乏依据。建议加大统筹管理,协调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加强对殡葬工作的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尤其是中央应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殡葬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法律制度,配强工作人员。问题三:将传统祭扫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等结合,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推进丧葬礼俗改革和生命文化教育,让殡葬活动回归慎终追远的本质?徐晓玲: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将培养具有生命文化理念的高素质殡葬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探索“人文素养+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首先,突出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情怀的塑造,将生命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融入第二课堂,融入社会实践。其次,建设沉浸式的现代殡葬协同创新实训平台,比如建设全国职业院校首个生死体验中心,开展分娩体验、失能体验、车祸体验、濒死体验、火化体验等生死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死观。再次,通过开展拜师礼、祭孔仪式等,发挥仪礼育人功能。“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每一个生命都应得到尊重与敬畏,每一次服务都应是人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每一次服务都应是有感情、有温度的服务”,这应该成为广大师生自觉遵循和践行的殡葬专业价值观。潘红春:山东省在推进丧葬礼俗改革过程中,在城市地区探索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要素的治丧礼仪,使殡葬活动成为慎终追远、传递亲情、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农村地区,加强村(居)红白理事会建设,切实发挥好“宣传员、引导员、示范员”的作用。在生命文化教育方面,济南、青岛等多地殡仪馆都建有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实现“向死而生”的生命教育目标。康立斌:我认为,推动丧葬礼俗改革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大力宣传倡导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安全祭扫,依法规范治丧祭奠活动,依法治理散埋乱葬,倡树与保护耕地、绿色生态相适应的现代殡葬新风。二是强化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指导村(居)委会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充实丧事简办、依法安葬、文明祭奠等具体约束性条款。三是发挥基层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文明殡葬新风成为群众自觉行动。王计生:我们认为丧葬礼俗改革的核心是“礼”,现代生命服务除了作为一种由生而逝的过渡仪式,还包含尊重生命、仪轨标准、以礼节制、传承遗风等内容。而且,目前随着现代科技应用拓展,数字技术和智能产业为丧葬礼俗改革带来了生命纪念之“礼”的科技力量,比如福寿园“数智陵园·慧心谷”,就把数字科技和实景生态陵园合二为一,使先人故事、家风家训在数智空间得以保存与传扬。陈平:无论是推进丧葬礼俗改革还是生命文化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让群众对死亡不再恐惧,对陵园、殡仪馆不再忌讳,这是殡葬业者的责任,也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杭州径山竹茶园新型节地墓区,将生态旅游文化元素与追思纪念相结合,打造以书院文化为主题,集藏书、讲学、园林、祭扫为一体的新型生命文化纪念园区,使祭扫活动更富内涵。
2023-03-28 09:03
2023年四川省民政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在德阳召开
2月12日,四川省民政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在德阳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近期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和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省2022年民政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安排部署2023年全省民政重点工作。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益西达瓦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益西达瓦围绕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在四川民政具体化,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民政篇章进行了主题宣讲。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康庄大道。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贯彻中央精神、立足省情特征、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全省民政系统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四个维度和六组重大关系,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重点关键,对标党的二十大确立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围绕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确立的总牵引、总抓手、总思路,拿出细化落实的具体方案,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全省民政系统落到实处、终端见效。会议指出,一年来,全省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突出“守正创新”工作主题,始终饱含赤子之心,用大爱和情怀,全力推动工作。全省民政呈现重点突破、亮点频现的良好态势。一是坚决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工作始终,落实到民政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压实政治责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二十大精神学习,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厅党组带头学,各级民政干部到基层宣讲学,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持续掀起学习贯彻热潮。二是深度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紧紧围绕“兜紧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牵头任务,深度调查研究,细化共同富裕目标下困难帮扶工作重点任务,牵引全省民政工作。推动形成困难帮扶格局,突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目标,推动困难帮扶增量式扩展、均衡式发展、多元化供给,构建“多元参与、覆盖全面、均等可及、综合高效、科技赋能、水平适度”的困难帮扶格局。三是主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以赴抓就业,在全国民政系统率先制定出台民政就业7条政策,开发民政就业岗位1.6万个、提供大学生就业(见习)岗位6.3万个、招聘5.8万人。全力以赴抓防疫,在全国首创“社区疫情排查报备系统”,累计排查风险人员1800余万人次。全力以赴抓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项目27个,实施重点项目170个,全力抓好年度6件民生实事、10件民政大事、16个民政“小切口”项目。全力以赴找资金,争取中省财政资金170.53亿元,同比增长14.8%,全年销售福彩78.2亿元,筹集公益金24.65亿元,“9·5”泸定地震累计动员47家慈善会、基金会募得款物17.86亿元。四是牢牢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兜底保障取得历史性成果,建成省市县一体运行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动态监测530余万低收入人口,将145万脱贫人口纳入兜底保障。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出台《四川省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加快推动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加大困难群众帮扶力度,下拨中省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33.65亿元,同比增长16.2%;全省城乡低保标准低限同比增长10%、15.6%,实现“八连增”;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惠及82万困难残疾人、106万重度残疾人。五是持续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638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484个、村(社区)养老服务互助点5000余个,全省县级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实现全覆盖。扎实抓好未成年人保护,成立省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成市县未保中心176个、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2100余个、村级未成年人保护点3.4万余个,开展“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持续抓好社会事务管理,推动婚姻登记便捷办理,推进“法治、惠民、绿色、人文、阳光”五个殡葬建设,为21.34万余名逝者家庭减免或补贴基本丧葬服务费用1.71亿元。六是积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模式。开展创新基层群众自治试点,规范“村改居”工作,开展第三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评选授牌基层治理示范街道30个、示范社区100个。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实施“红色领航强基”“绿色创新发展”“清朗综合治理”“蓝色信任共建”“橙色点亮幸福”等五项行动,实现省市两级孵化基地全覆盖。促进慈善社工事业发展,加快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梯次布局慈善地域名片综合试点和慈善工作专项试点。七是创新融入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创新挖掘地名文化,推出《地名天府》地名文化品牌栏目,重点围绕“千年名县”“红色记忆”“巴山蜀水”等主线脉络,充分挖掘四川优秀地名文化。纵深推进移风易俗,有效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高价彩礼等不良习俗,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风气。持续构建精神家园,注重培养历练干部、锤炼队伍作风,有效解决民政工作和干部队伍“六不”问题,大力构建“风清气正、荣辱与共、担当奉献、和善厚德”的民政精神家园。会议要求,做好2023年民政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四川民政事业“583”发展架构为统揽,突出“提质增效年”主题,围绕“八个聚焦”,按照“+五社联动”工作模式,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用历史主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民政发展篇章。会议部署了2023年全省民政工作8个重点工作。一是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二是聚焦共同富裕目标,建立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生活底线。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政策措施,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三是聚焦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构建“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新格局。养老服务方面,实施优化孤寡老人服务行动和失能老人照护行动,健全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持续实施未成年人保护“六大行动计划”和“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加强未成年人保护阵地建设,全力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四是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深化“五社联动”助力城乡基层治理“深耕善治”。坚持“补短板、提能力、创特色”思路,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和城乡社区治理优化提升行动,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升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能力。五是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主动服务“五区共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行政区划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助力“五区共兴”。系统打造《地名天府》品牌栏目,大力传承保护优秀地名文化。六是聚焦慈善事业发展,创新探索公益慈善助力共同富裕有效路径。启动慈善条例立法调研,推动出台四川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积极推动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慈善发展大会。七是聚焦基本社会服务,优化服务供给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深入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加强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深入整治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着力降低“一婚三育”成本。八是聚焦民政领域安全,夯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基础。统筹抓好民政领域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机构人员安全等。会议强调,要坚持以点带面,奋力抓好十件民政大事。要按照能落地、可视化要求,细化“作战图”“施工图”,对民政业务起到牵引作用,成为全省民政工作的支柱和亮点。会议要求,做好2023年全省民政工作,必须深入凝心铸魂,勇于自我革命,用清风正气汇聚四川民政强大合力。要扛牢“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层层传导压力、逐级靠实责任。要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政治信仰,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对党忠诚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践行“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持续正风肃纪,坚决整治“四风”,坚持不懈转作风、刹歪风、树新风,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集中精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聚焦“蝇贪微腐”抓惩戒、强监管,确保低保、残疾人补贴等群众的“生命钱”“救命钱”,分文不差地发放到对象手中。要着眼“后继有人”,加强干部培养,注重在基层一线、重大工作、重大项目中培养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加强民政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工人才、养老服务人才、社会组织人才和慈善专业人才等队伍健康发展。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光强致辞。民政厅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民政厅二级巡视员、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各直属事业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各市(州)、县(市、区)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根据四川省民政厅信息整理)
2023-03-24 14:28
各地“民生清单”回应百姓民政期盼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随着2023年各省两会落下帷幕,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实事清单及配套民生工程相继出炉。记者梳理发现,百姓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特殊群体关爱等民政工作的诸多期盼,都在各地“民生清单”里得到正面回应。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部分省份“民生清单”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部署,夯实民生根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动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开展居住地申办低保业务,方便群众办理,聚焦‘更精准、更暖心’服务目标,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天津市将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生活难题纳入2023年20项民心工程。河北省2023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程,对符合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开展认定和常态化救助帮扶。黑龙江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将专项救助延伸至低保边缘等低收入群体。宁夏回族自治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低保扩围提质力度,加强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内蒙古、吉林、福建、四川、贵州、西藏等地将拿出“真金白银”,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助标准。“计划安排资金138.4亿元,适度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保障标准低限;计划安排资金17亿元,为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75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为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91万名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计划安排资金2.1亿元,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等困难群体,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四川省将持续加强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广东省将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纳入2023年全省十件民生实事。保障标准具体为: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653元、300元提高到676元、311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集中供养孤儿从每人每月1949元提高到2017元,散居孤儿(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从每人每月1313元提高到1359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88元、252元提高到195元、261元。西藏自治区将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人员救助供养和孤儿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人均增加240元,惠及2.5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人均增加180元,惠及13万人。集中供养和城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年人均增加317元,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年人均增加270元,部分和全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费年人均分别增加31元和47元;二、三、四类区孤儿基本生活补助标准,月人均分别提高172元、206元、232元。内蒙古自治区将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增幅不低于5%;提高孤儿保障标准,增幅不低于8.3%……一个个目标数字将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转化为他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增进老年人福祉翻开各地“民生清单”,养老服务是名副其实的高频词,备受关注。让城乡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是各地倾心倾情倾力要做的事,并给出了具体的目标数字。北京市将新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000张、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00个,新增养老助餐点150个。吉林省将建设100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0个社区老年食堂。江苏省将改造提升100个标准化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500个社区助餐点、1000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浙江省将为1000个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置智能服务终端,建成养老机构“阳光厨房”800 家。福建省将建设300个示范性长者食堂和50个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湖北省将新建街道(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00个,改造提升农村互助照料中心200个以上。甘肃省将建设10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聚焦老年人照护服务,各地“民生清单”提出了具体举措。四川省将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纳入省级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将提升2000张现有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护理能力,增强县级失能失智老年养护院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功能。云南省将新增护理型床位5000张,使全省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3%。上海市将建设30家智慧养老院,新增500张困难重残养护床位。部分省份还将注意力放在提升养老护理员的照护能力上。浙江省将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6000人。天津市将实施“寸草心 手足情”公益创投项目,培训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1000人。江苏省将开展照护培训5000人次,等等。适老化改造让老人居家养老更安全、更舒适。许多省份“民生清单”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纳入其中。河北省支持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河南省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全年完成改造6万户……记者注意到,一些省份将通过养老专项行动或专项工程,提升养老服务质效。山西省将实施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让老年人享受“家门口的幸福养老”。江西省将开展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200所,新增家庭养老床位1.3万张,继续为1.2万户以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青海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开展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实施城市社区养老“金色晚霞”工程、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部分省份还提出加快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发放高龄津贴、建设医养结合机构、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等实事项目,增进老年人福祉,守护最美夕阳红。提升特殊群体关爱服务水平各地“民生清单”还将特殊困难群体关爱保护等事项纳入其中。福建省将开展孤寡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和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独症儿童探访关爱服务列入202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湖南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部分省份把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相关实事列入“民生清单”。内蒙古自治区将改造提升7个旗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新建150个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江苏省将改造提升120个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河南省将组织不少于3000场次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村(社区)活动,实现超15000人次青少年个案咨询,其中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重点青少年群体个案咨询占比不少于40%。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海南省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治疗免费服用基本药物”纳入为民办实事事项,今年将为全省不少于1000名居家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服药、生活技能等康复训练服务,同时为全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30000人,提供门诊治疗免费服用基本药物,减轻精神障碍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规范治疗水平。江苏省将创建100个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此外,深化城乡社区治理等内容被纳入部分省份政府工作重点。陕西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站网络,持续开展“五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试点。江苏省将改造提升和新建3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记者还注意到,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江苏省等地将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将新增13个旗县级殡仪馆。重庆将启动2个区县(自治县)火化殡仪馆、5个城市公益性安葬(放)设施、50个农村公益性示范安葬(放)设施建设。江苏省将新建改扩建100个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
2023-03-24 14:14
共 8 条
  • 1
  • 2
前往